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识 > 正文

2021公务员省考行测常识易混考点:心理学常识

2023-07-31 00:26:38  来源:网络   热度:

一、2021公务员省考行测常识易混考点:心理学常识

【导语】心理学常识是公务员省考行测常识部分容易混淆的内容,另外,常识重点其实有很多,文学考点较多,而且考查的内容也越来越细致,甚至很多都变成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积累学习。抽出较少的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能够使你掌握很多知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进行考点记忆,特别给大家进行了整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2021公务员省考行测常识易混考点:心理学常识,赶紧来学习一下吧。

第一组: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首次效应:第一次进入一家商场或第一次购买某厂家的产品等都会给公众留面下较为刻的印象,成为一种心理定势而影响他今后的行为,这种现象称为首次效应。首次效应一旦形成,会妨得人们正确、全面的认识事物。第一印象不仅来自于直接的接触,而且也可能来自于传播媒介的间接介绍。了解首次效应的作用对于公共关系活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两者者的区别:

首次效应是从时间上来说的,由于前面的印象深刻,后面的印象往往成为前面印象的补充;而晕轮效应是从内容上来说的,由于对对象的部分特征印象深刻,这部分印象泛化为全部印象。

第二组: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两者者的区别:

首因效应,它是第一印象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由于它是最初的不全面的认识,因而是有偏差的。作为认识的主体,要尽量避免第一印象产生的不良影响,要把第一印象与日后的观察结合起来,客观、公正地认识一个人,给人一个正确的评价。近因效应,它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主要产生于“熟人”之间,由于最近时间的某一信息,使过去形成的认识或印象发生了质的变化

第三组:

观众效应:是指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与否,工作效率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他人在场产生的“观众效应”,既有促进个体行为效绩的一种,同时,在某种情况下,也有干扰个体活动效绩的一种。另外,观众效应也指,在某些场合利用观众的情绪反应,对某个事物、产品达到一定的传播目的,在一定范围内迅速扩散开来。

霍桑效应:是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第四组: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社会刻板印象:也称定型化效应、定型作用(参见 “定型化效应” )。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

两者的区别:

社会刻板效应:由群体推及个体;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上就是2021公务员省考行测常识易混考点:心理学常识相关内容,这部分知识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了解不同的心理现象等等,这样学习的过程就能轻松一些,常识的学习,需要平时不断的积累,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祝大家成功!

二、运用心理学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举一个例子,加上心理学原理才说明~

当遇到使自己感到无法接受的悲伤事件时,我们往往会说“不可能,这不是真的”.这是应对焦虑的一种防御机制“否定”,佛洛依德提出的.还有好多,几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用心理学知识来解释,自己可以买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看一下,如果真的想了解的话

再问: 谢谢哈,这是我们老师给的一道题,要用书上的知识点来答,你这个防御机制我们没有的,不符合啊

再答: 你们学的是公修心理学吗

再问: 是心理学导论,我是浙大的,用的是彭冉龄的教材

当遇到使自己感到无法接受的悲伤事件时,我们往往会说“不可能,这不是真的”.这是应对焦虑的一种防御机制“否定”,佛洛依德提出的.还有好多,几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用心理学知识来解释,自己可以买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看一下,如果真的想了解的话

三、请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

 可以用心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对其进行解释。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低级需要的满足是高级需要产生的前提。

“衣食足”和“仓廪实”都是对生理需求的满足,只有生理需求被满足之后,人们才会有足够的能量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在“衣食足”和“仓廪实”之后追求“知荣辱”和“知礼节”。

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这些需求,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

总体上来说这句话所体现的心理学知识是,只有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被满足之后,人们才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实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

扩展资料: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的管仲,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这句话体现的是管仲的治国思想,他认为只有百姓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才能够更好的教化百姓,进行精神方面的教育,发扬礼仪,使政策顺利实施。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仓廪实、衣食足”只是前提和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一般情况下,人会从低到高满足需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低级需要的满足是高级需要产生的前提。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