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识 > 正文

心理认知过程内容及特征?

2023-03-11 21:59:34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心理认知过程内容及特征?

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特点及其规律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
属性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最简单认识;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过程的心理规律可以归纳为四个特征:选择
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3)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的
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概括性和间接性是两个主要特征;

(5)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二、认知疗法是怎样治疗抑郁症?

该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6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他认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倾向中有积极的取向,也有消极的本性,换句话说人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样的内在倾向,同时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倾向,而且艾利斯更强调后一种倾向,他认为正是这种非理性的生活态度,导致心理失调。艾利斯将人类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归纳为以下几种:

①倾向于进行畸形的思维(如强迫思维)。

②倾向过于易受暗示影响。

③倾向于过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④倾向于要求尽善尽美,认为不是完美的就是无用的。

⑤倾向于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⑥倾向于追求绝对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确定性。

⑦倾向于夸大负性事件的危害性。

⑧倾向于自暴自弃。

⑨倾向于自我贬低。

⑩倾向于过分关注自身的机体的变化。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艾利斯将以上观点概括称之为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著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在ABC理论中,D代表治疗(disputing)通过D来影响B,认识偏差纠正了,情绪和行为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减轻,最后达到E效果(effects),负性情绪得到纠正

三、【认知21】隐喻技术讲解:透过隐喻找到真实的自己

隐喻技术讲解

――透过隐喻找到真实的自己

晓馨是一个初三女生,因为厌食前来求助。

她前段时间因为长期厌食致体重严重下降,被迫住进北京某著名精神科医院,接受厌食症住院治疗。她告诉咨询师说,她特别不喜欢这个环境,不愿意呆在那里,想早日离开这个环境。但她知道,只有体重增加到正常,医生和家人才会同意她走出了这个地方,于是她在护士监督下进食。经过一个月的住院治疗,体重恢复到正常,医生同意她出院了。出院回家后,她和从前一样没有食欲,不想吃东西,依然厌食。家里人还想把她送医院住院治疗,但她死活不愿意。目前体重并没有严重下降,家长接受了孩子的意见,给她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不回到医院。

经过第一阶段的认知治疗,在患者和咨询师的共同努力下,歪曲的自动思维得到了纠正,厌食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心理咨询师发现导致她出现厌食症的核心原因是她存在负性的核心信念――“我是无能的“,在厌食症状得到缓解的情况下,针对患者和家长的同意,心理咨询进入第二个阶段――深度认知治疗,处理患者的负性核心信念,将负性核心信念纠正为正性的核心信念。晓馨是一个青少年学生,自我概念尚处于未完全定型的阶段,认知治疗师除了采用核心信念作业表之外,还应用了隐喻技术。

1. 文学修辞中的隐喻

隐喻是比喻的一种。

比喻是一个文学修辞方式,它是借用熟悉的事物了描述或说明不熟悉事物的特征和形状。比喻的构成有三个成分,本体、喻体和喻词。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是我们想要表达的事物,喻体是我们熟悉的事物,是我们借用来说明的事物,喻词是用来表达比喻关系的词语。

明喻是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形式。比如,”他动也不动,彷如石像。"又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在这两句中,喻词分为是”彷如“和”像“。

隐喻,又称暗喻,它的喻词常常用”是“,”成为“,”变成“等代替”像“之类的词汇。比如,”母亲啊!你是 荷叶, 我 是红莲“。又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仅就形式而言,明喻和隐喻只是在喻词上面有区别,但从用途和表达的内容来来看,明喻往往更多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描写和刻画。而隐喻则更多是两个事物之间内在结构和关系上面的类似,重在两个事物意涵的相似。

2.什么是隐喻技术

心理学意义看,比喻是一个“看起来像”的意思,它往往指在某个侧面或者某种意义上讲的。如,"叶子像亭亭舞女的裙。"这里表达的叶子的外形看起来像裙子。隐喻关注的方面则更为深刻一些,表达了本体对于喻体认同。比如,“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这个隐喻中,用荷叶和红莲的关系,来表我和母亲的关系和情感,把母亲看做是荷叶,把自己看做是红莲,把自己对母亲的关系认同为红莲和荷叶的关系。

隐喻技术利用隐喻具有认同作用这个特点,通过隐喻的方式,引导患者认同某个隐喻,从而矫正患者的负性核心信念。应用隐喻认同,患者生活中的负性生活事件就能够得到解释,也能产生正性核心信念,对个人的未来也由于隐喻认同而产生希望。比如灰姑娘的隐喻,当我们把某个女孩隐喻为灰姑娘的时候,我们就是把她成长经历中的默默无闻和遭受的不幸都整合到灰姑娘这个隐喻中了,一旦患者认同自己就是灰姑娘的时候,她就能发现自己是善良的、勤勉的,但同时会有神仙教母来帮助自己,也会有白马王子的出现,自己未来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其他如阿甘正传中的阿甘,龟兔赛跑中的乌龟等等。很多寓言故事、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都可以用来做隐喻。

3.隐喻技术应用实例

我们以晓馨的案例为例来说明隐喻技术的应用。

从对晓馨成长经历的了解,发现龟兔赛跑故事中的兔子这个形象特别适合她。于是就让她告诉咨询师”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并且询问她,龟和兔那个能力强,那个动物取得了胜利,如果再来一次比赛,并且兔子吸取教训的话,谁会赢,为什么等等。后来咨询师问她:”你有没有发现你特别像故事中的兔子,能力特别强,但成绩却很糟糕,原因是别人努力的时候,你却干别的去了,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咨询师停了停,然后接着说:”我觉得你其实就是那只打盹的兔子,你觉得呢?“

对于我把她隐喻为打盹的兔子,她深以为然,也接受了”我就是那只打盹的兔子“的隐喻。

为什么她是那只打盹的兔子呢?

晓馨小学时候成绩特别好,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上初一的时候成绩还很棒。她的成绩在初二发生了转折。上初二的时候,妈妈由于工作变动原因,经常上班早下班晚,很少能够关心到她的学习,每天给她一些零花钱让她在外面买饭吃。由于家长疏于辅导,晓馨也没有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初二的课程多作业也繁重,结果就是,她的作业经常没有完成,很自然地,考试成绩也就渐渐滑下去了。她发现其他同学和她聊天说话的时候变少了。于是她以为是自己成绩不好,其他同学也就不怎么理她了。她的负性核心信念”我是无能的“被激活了。

为了对抗负性核心信念,她希望自己能够赢得同学的认可和喜欢,她把注意力转移到“爱美”这个方面来。注意力的转移,一方面是因为学习成绩下降,排名落后,再要回到初一时期的名列前茅,在晓馨看来已经没有希望。另一方面,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和性意识的觉醒,让她关注到女性魅力方面。她觉得自己身材不好,想要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有更多人喜欢自己,就需要减肥。于是,她开始控制饮食,尽管自己并不胖,但她觉得自己很胖,拼命减肥。减肥的失败再次触及她的负性核心信念“我是无能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晓馨的厌食症根源在于负性核心信念“我是无能的”。其实,它由最初的学习成绩下降转化而来。

解决她的厌食症的问题,需要重建她的核心信念,把”我是无能的“负性核心信念转化成为”我是有能力“的正性核心信念。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打盹的兔子“正好是”我是有能力的“正性核心信念的意象表达。这只打盹的兔子正好表达了她是有能力,她的成绩下滑是由自己疏于学习、没有很好地完成作业所致的。 这很好地解释了她过去经验,也纠正了她的负性核心信念。

基于”我是那只打盹的兔子“意象所隐含的”兔子醒来“的意涵,兔子是有能力的,一旦醒来,她就能够取得成功的想象。这也激发了她追求学习成功的积极性和热情。

当生活的焦点从”饮食减肥“回到”学习成功“后,厌食症的问题从根本上就解决了。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