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识 > 正文

根据心理学效应,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愿意为知识付费?

2023-03-02 17:49:44  来源:网络   热度:

一、根据心理学效应,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愿意为知识付费?

当体验到为求知付出的费用远远大于其学费时。

二、为知识付费,你怎么看

“知识付费”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个引人瞩目的发展趋势,众多知识付费平台如新浪问答、分答、得到、知乎live等吸引了大批网友,愿意付费获取知识内容的人越来越多,有的知名答主的付费用户多达10余方,影响力不可小觑。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和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了优质内容的生产。但知识付费也存在弊端,即知识的碎片化。因为知识付费直接把观点,绪论呈现给你,跳过了原因、推理、依据,你得到的只是一堆结果。

对此,你怎么看?请以“我看‘知识付费’”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

“知识付费”还需扬长避短

近年来,随着移动阅读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升级转变,“知识付费”俨然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又一大“风口”,引领着时代风潮。诚然,知识付费的“短平快”模式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需求,既可以充分满足消费者愈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切切实实地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可谓双赢之举。然而,正如所有新生事物一样,“知识付费”也存在其局限性,因此,我们在推广普及“知识付费”时必须要扬长避短,助其健康发展。

“知识付费”的一个局限即是对知识的过度压缩。综观当下,最普遍的知识产品即是将一本几十万字的著作,压缩成一篇适合朗读的口播稿,然后录制成半小时左右的课程,而消费者只需花费极短的时间,就可以了解一本书最核心的内容。这种将知识进行高度压缩化处理的手段固然可以使得消费者以最小的时间成本获取最多的知识,但是,试问对于知识消费者来说,花费数月去耐心阅读一部皇皇巨著与快速“吞服”半小时左右的浓缩音频,得到的知识与收获又岂能相提并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对于处在信息时代的普通读者,我们固然不要求人人都做到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但是至少得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体会一部著作,让著作与自己的知识体系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如此方能够真正了解一本书,读懂一本书。而知识供应商提供的“知识浓缩药丸”虽然能够让读者一窥著作概况,但缺少了这种入心入脑的品读体会过程,最终只能让读者停留在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层面上。

“知识付费”的另一个局限则在于同质化现象显著。由于资本天生的趋利特性,知识供应商在制作知识产品时首先考虑的必然是商业价值而不是知识本身,因而由资本驱动而成的知识产品首先是一个商品,其次才是知识。也正因为如此,知识产品往往需满足易读、有趣、难度适中、内容新颖、篇幅合理等诸多限制条件。在如此多的限制条件之下,即使是脱胎于几十万字的“大块头”而产生的知识产品,也难免出现解释思路相似、论述细节相仿等同质化现象。对于同一著作或者同一问题,读者即便购买了多种知识产品,最终也只能获得大同小异的若干知识的迭加,既谈不上广度上的拓展,更谈不上深度上的升华。

“知识付费”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它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然而“知识付费”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倘若这些局限不加以重视、合理规避,终将会使“知识付费”变为转瞬即逝的“昙花”。无论是知识供应商还是知识消费者,在享受“知识付费”带来的便利与回报的同时,还需扬长避短,让“知识付费”这一新时代产物永葆生机,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分析】

在写作中,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既可以积极肯定,指出其优势,又可以指出其弊端,也可以一分为二地看待。综合考虑,可以有以下立意:①知识付费的出现与流行凸显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既体现了付费者可贵的求知热情,又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又提高了获取知识的效率,可谓多嬴。②不能一味依赖“知识付费”,要保留自己思考的权利,不管技术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该把思考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③利用“知识付费”要科学适度,

要保证自己有更多的通过思考探索获取知识的机会。

三、知识付费,是不是伪命题?

诚然,知识付费是个好东西,却不真是什么新东西。这个听上去很美的概念,不过是历史的另一段重复罢了。小时候,你读过报纸、杂志、书籍吗?听过CD,看过DVD吗?是拿钱买的?还是直接从店里抱出来跑的?所以,现在再看人们为订阅文章付费,为音乐付费,为视频内容付费,就不足为奇了。本质上,人们对优质内容的付费承诺从来都没有变过。

那么,究竟是什么变了呢?你以为,听到或者看到,就是学到了,但其实没有,你只是听到了而已。听到以后,很快就会忘记。七天后,就跟没有听到一样。

大脑天生就有喜新厌旧的偏好,所以第二天当太阳依旧照常升起时,你打开手机,依旧对日更的知识语音内容满怀期待。按日更新的知识付费产品,某种意义上面来讲,和春药很像,这两样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有一个完全相同的特点:即可回报带来的快感!难道不是吗?

难道听完一个知识付费产品的10分钟节目后,你没有满足感吗?真的,一定会有的,如果这点本事都没有,他是不会被邀请来做专栏的。我们的大脑喜新厌旧,昨天听到知识,哪怕自己用的不怎么熟的情况下一定会被抛弃,大脑对马上要听到的知识高看一眼,而昨天的知识会被你打入记忆的冷宫。

大部分人的需求不是学习知识,而是一种让自己觉得自己在努力学习提高体验。所以所谓知识付费的产品卖得不是知识,卖得是让买家觉得自己在学习上的体验。自己付费订阅的频道的文章还能分享到朋友圈,“看,我还在努力提高我自己,如此上进还花了不少钱呢”?

我每年看电影、听音乐、喜马拉雅订阅栏、微信公众号订阅、买书籍也花了很多钱,并没有觉得获得了什么“知识”,为何没觉得是教训呢?所以本质而言,后悔的不是花钱没有买到知识,而是花钱没有买到所谓的“成长”。以前花钱上培训班都没什么成长,网上听一节课怎么就觉得有成长,知识付费是个幻像这件事,一直有人在强调,但这扛不住整个社会的推波助澜。控制乌合之众的方式就是控制他们的想象力,创造一个幻想供他们可以满足,比如知识获取的幻想。至于那种幻想的塑造有没有道理根本无关紧要,只需要让大家相信这件事是真的。既然知识付费是幻像,那有什么用呢?我也不知道。

关于付费的问题,我读过一篇文章,[绿丝带]“在无数杜拉拉的需求刺激下,知识变成了热门产品,知识付费从2016年一直火到现在。

喜马拉雅、知乎、得到、淘淘课……各路人马杀入知识付费战场,用专栏订阅、付费课程...等形式实现内容变现。知识付费很美好,知识生产者迅速变现,在有偿激励下持续高品质输出;需求者花一点钱,换来老司机几十年积累的知识或经验。

我认为知识它是非标准化的,与我们日常用品等实质性物质不同,如知乎大V,去过八百个国家,见多识广,应该靠谱,实际上,他们在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加以查阅权威书籍与资料来开设一套课程,开专栏,他们同时也在专注于知识本身,寻找最精确的答案。所以,年轻人们选择付费知识,不仅仅是满足自己要学习的心理,而是觉得自己应该去这么做。

而淘淘课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商品目前支持以单品、专栏的方式在知识店铺上架知识商品。单品为一个知识商品,可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的方式展现。专栏则是一系列的知识商品合集。知识商品上架后,可设置付费、免费两种模式。

淘淘课改变了我们之间的交流方式,能够让我的知识被大家所接受,同时也能够让大家的知识为我们所了解。

我们在一起互动,一起创作,不在拘泥于一种我说他听的古板模式。我们只需要专心内容创作,淘淘课帮我们把内容变现。

唯一能阻止你抵达那个境界的障碍,就是你自己的情绪,那些烦闷、惊慌、挫败、不安的感觉。你不能光压抑情绪,情绪是这个历程中的正常产物,人皆有之,连大师也不例外。

你能做的就是信任这个过程,相信反复练习,惊慌便会渐渐消失;挫折往往是有所进展时的征兆,是头脑已在处理繁复细节、正需要多练习的征兆;一旦练到炉火纯青,不安全感便会完全逆转。

想要学会一件事,没有人能够跳过时间。

知识付费产品最大的成本不是产品本身价格,而是配套刻意练习的时间,否则,知识付费产品就是春药。

当你顽强克制住自己的意愿,放弃看电视剧的时间去学习知识付费产品,如果你没有刻意配套练习,只让新知识在自己的大脑里面“潇洒走一回”,由此获得的巨大即可回报的满足感。窃以为,还不如去看甜甜的爱情故事,那个满足感更强烈。

人其实真的很笨,我们的思想总是跟着我们的幻想而行。而淘淘课能够让我们的思想逐渐跟着我们的行动而来。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