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常识 > 正文

【佛学与心理(31)】——甘入苦海(认知行为疗法)

2023-03-01 16:57:02  来源:网络   热度:

【佛学与心理(31)】――甘入苦海(认知行为疗法)

一、甘入苦海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

一个人的尊严,并不在于他能赚多少钱,或获得什么社会地位,而在于能不能发挥他的专长,过有意义的生活。

人不能都做同样的事,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虽不同,可是发挥自己的天分与专长,并使自己陶醉在这种喜悦之中,与社会大众共享,在奉献中,领悟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现代人普遍期望的。

社会需要能有所奉献的人,而不是想有所收获的人。尽管所能奉献的,只有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

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且大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人生这场追逐里,我糊里糊涂的弄丢了我的童年、我的少年、还有我的青年。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因为失去的东西而向任何人求助、向任何人撒娇、向任何人妥协,我忍受了我该忍受的代价。包括我曾经自认为是毫无意义的牺牲和奉献。虽然现在无法判断这值不值得,可是我不后悔。正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始终践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

上天赋予我生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繁荣和平和幸福而奉献。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传承发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精神。崇尚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情怀。勤勉奉行先辈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个使我奉献自己,以促使我早日实现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梦想,将不受一切障碍破坏所左右,而日渐茁壮成熟----就像土里的种子,不管冬日的寒冻,夏日的干旱,仍然将它饱满的谷粒献给人类那样。彰显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壮观。亦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无悔。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而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爱是自然流溢出来的奉献。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他人,把棘刺留给自己。惟应人间求饱暖,一声呼啸化烟尘。

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人当活在真理和自我奉献里。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祖辈们身体力行的诠释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奉献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

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

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

努力地用这份爱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大家的无私奉献编织出新时代的美丽蓝图。

奉献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奉献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信念。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或许是一句问候,或许是一个微笑,或许是一个赞许,亦或是一个举手之劳,都会让人感到温暖甚至欣喜。

奉献,方便了别人,提升了自己;奉献,激励了他人,也鼓舞了自己。

奉献,源自感恩的心,是对社会和人民的感恩。常怀奉献之心的人真正懂得人生的快乐,心拥奉献之念的人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

对别人的真心奉献,别人自然会拿东西来交换,彼此得益。

真诚也有被误解的时候,但为了爱,仍需把心真诚地奉献。

埋在地下的树根孜孜不倦、源源不断的输送水分和养料使树枝产出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但人们会永远铭记她的劳苦功高。

舒适的生活是庸人的追求,我是准备着入‘苦海’的。

二、生死苦海

苦海,在佛教中是指众生流转于生死轮回中,备受种种的痛苦,好像沉溺于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一样,并不是真的大海。

《法华经・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

人之所以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嗔,贪与嗔是由无明而来,合起来就是“贪、嗔、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众生轮回于生死苦海,生生不息。在无尽的生命长河中,这种重复已然进行了无数生、无量劫。

人生如苦海,在生死大海航行的这一条破船,究竟能维系多久?

就像老牛拉车,牵牵绊绊痛苦无量。

唯有及早修行,尽快将这条破船修补好,否则「生死河边个破舟」,破船在生死河浪的狂涛汹涌中航行,随时都有可能沉没,不是太危险了吗?

三、万恶之源

一切痛苦、一切烦恼、一切愚昧,全部源于自我。

有自我,就有无量无边的痛苦、无量无边的烦恼。

佛法把它比喻为苦海无边。

我们的痛苦有多大呢?

像大海。

海有多大呢?

没有边。

无量无边,找不到大海的边。

每个人都陷在这个无边的苦海之中。

那么这个苦海是谁造成的?

自我。

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没有痛苦的,但为什么又有了这个如无边大海般的痛苦呢?

因为我们有自我。

是自我源源不断地滋生出、创造出、化现出,无休无止的痛苦。

只要我们有自我,它就不断地创造出花样翻新的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痛苦。

只要有自我在,痛苦永在。

自我消灭就是痛苦消灭,痛苦跟自我是划等号的,是一回事。

什么时候我们没有自我了,我们的痛苦就从根本上消失了。

我们有多少自我、多强的自我、多么顽固的自我,我们就有多少痛苦、多强的痛苦、多么顽固的痛苦。

佛家把痛苦概括为五大类,叫做五毒。

就是毒害我们的身心、毒害我们的智慧、毒害我们的快乐和幸福。它们是:

1.贪,贪婪;

2.嗔,嗔恨;

3.痴,愚痴;

4.慢,傲慢;

5.疑,多疑。

贪、嗔、痴、慢、疑,这五类合起来就是五毒。

那么这个贪、嗔、痴、慢、疑是从哪里来的?

都是从自我中诞生出来的。

有自我就有五毒,有五毒就有自我。

自我和五毒就是一个东西。

两个名字,一个东西。

有多少自我,就有多深五毒;没有自我了,就没有五毒了。

没有五毒了,就是无贪、无嗔、无痴、无慢、无疑。

什么叫贪?

贪就是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妄想收入比付出多,大于付出,谓之贪。

我只想付出一分,但是我想收获十分,这就叫贪。

如果我付出十分,我只想获得一分,这就不叫贪,不仅不叫贪,而且叫美德。

现实中就是,工作中你的同事付出十分,你却只想付出一分,但你又想拿的工资跟他们一样多,贪就是这样来的。

就是执着地渴望收获比付出多的这么一个心态就叫贪心。

什么是嗔?

一切对社会的不满、对他人的抱怨,都属于嗔。

嗔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发火。

脾气暴躁叫嗔?不是的。

指的是一切对这个社会和他人抱怨、不满的心态叫嗔恨心。

他不能够很好地包容和接纳他人、接纳社会,总是在那里抱怨,无休无止地抱怨,什么东西都不如意,无论你怎么做,他都能够鸡蛋里挑出骨头来,抱怨一番。

这样的人,就叫嗔恨心重的人。

什么是痴?

就是愚痴。

愚痴好理解。

我们所有人都在愚痴中,只是愚痴的程度不同罢了。

因为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的认识,都是有出入、有错误的。

错误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自我异化对方,我们永远认识不清楚对方。

不仅不能认识清楚对方,连自己都不能够做到如其所是的正确认识。

那么我们就生活在愚痴之中。

你的认识与事实不符,就叫愚痴。

不符的出入越大,愚痴就越深。

什么是慢?

慢,就是傲慢。

所有的人都自大。

自大就是傲慢,傲慢就是自大。

一个自我的人一定是一个傲慢的人。

不管你把你的傲慢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有时候居然能把傲慢包装成某种意义上的谦虚。

它是一种包装,但是你可以通过他的假模假样的谦虚中,看到一种傲慢。

傲慢未必都是以一个样子表现出来,它能以很多种方式表现出来。

但它的本质就是自大。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不同程度的傲慢和自大。

平时所说的好面子什么的,都属于自大的范畴。

什么是疑?

疑,就是怀疑。

用哲学的话叫虚无主义。

什么都不信。

你说什么他都不信,他的世界是一片虚无,他没有任何的信念,任何的信仰和任何的信任。

在他的内心中生不起任何的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与世界之间的信任,包括对自己的信任,他生不起来这样的信任心。

他对他的人生、他对这个世界、他对这个社会,都是一种虚无主义的眼光来看待。

你说这个世界还是有好人的,他就举出了一大堆的例子,证明这个世界没有好人。

你说这个世界还是有一些东西值得信任的,他就想着办法证明,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信任。

总之,他的思维就是一种虚无主义倾向,什么都不信,连他自己都不信。

他觉得自己的一辈子,活着和不活着都差不多,没啥价值,也没啥意义,可活可不活。

就是那种行尸走肉、失魂落魄的,这样活了一辈子。

这样的人就中了疑毒。

那么修行是什么?

修行就是消除自我、超越自我,也就是消除五毒和超越五毒。

不断地消除自己的五毒,把自己的贪、嗔、痴、慢、疑不断地淡化――不断地淡化,这就是修行的过程。

那么反之,你越来越贪、越来越嗔、越来越痴、越来越慢、越来越疑,你就是在堕落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升华和解脱的过程。

四、苦海慈航

苦海在佛教中指众生流转于生死轮回中,要受种种的痛苦,就好像在无边的苦海中浮沉一样。

它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真正的大海,它指人生活在这个五浊恶世里面,总是有着无尽的烦恼,总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在里面浮浮沉沉的,没有办法靠岸。

而佛教的法门就是教给我们如何能够脱离这个苦海,登上彼岸。通过修行悟道,可以获得涅。

佛陀说:世间我们所追求的快乐,所享受的幸福,就好像是在火坑上面铺上了华丽的被褥,无论你上面的被褥铺的有多厚,迟早都会被烧毁的。

只要你还在轮回中,无论你现在是怎么样的荣华富贵,享受什么样的快乐,那都只是暂时的,都是虚幻的,道路最后还是痛苦的,印证了痛苦是轮回的本质。

人之所以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就是因为六根不曾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孽都是由六根所造的。

所有的烦恼结合在一起了,就会形成贪、嗔、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这样就一直没有机会脱离苦海。

有人说,我没有感觉到苦啊,我觉得我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

其实,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脱离苦海,只是有些人的痛苦明显,有些人的痛苦没有那么明显罢了。

众生轮回在生死的苦海里,生生不息,永远都跳不出来,在这个无尽的长河中,这种重复已经经历了无数次了,自无量劫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这个生死的苦海里轮回,而我们经过的生生死死都只是最低级的轮回,有的则是高级的重复,我们要知道生命不是单一的,是多层次的。

佛认为我们终生都是有潜在的能力的,我们人人都有佛性,只不过在轮回过程中,我们的佛性被覆盖住了。

但是我们因为有佛性,所以我们在感受到烦恼的时候,同时也有解除烦恼的资本。

如果我们不开拓这个能力,那么我们就会一直在苦海中进行无尽的轮回。

因为无明就是我们制造烦恼的永动力,我们如果不破开无明障,我们就只能在苦海里迷失自己,一直辗转轮回。

人生如苦海,在生死的大海中进行航行,但是这条船究竟能够维持多久,我们谁也无法得知。

唯有及早的修行,将这条船尽早的靠岸,我们才能有所保障。

所以我们开始修行佛法,对生死轮回生出强烈的出离心,对劝解的功德生出极大的欢喜,从而发出菩提之心,到最后才能实现我们修行的目标。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要正确的理解佛教的观念,修佛就是修行自己的心,只要自己的发心正确,我们总是可以脱离轮回的,千万不要把修佛修到最后修成了自己的“心魔”。

丁俊贵

2019年7月28日

一周热门